摘要
Bud Selig自1992年起擔任美國職業棒球(Major League Baseball,以下簡稱MLB、大聯盟或美國職棒)理事長乙職,已堂堂邁入第23年,他任內MLB總營收成長將近7倍,也創下1970年自由球員制度誕生以來,最和諧的勞資關係(球團老闆vs. 球員)。對一位大學主修政治和美國歷史的文科學生,他如何跨足經營年產值高達上百億美元的產業?如何創造MLB空前的榮景?頗值關注中職發展的國人思考。
前言
今年9月下旬,美國MLB官方網站發佈Bud Selig將於2014年球季後卸職,也就是2015年1月退休,時值各隊搶進2013年季後賽的白熱化階段,新聞見報後並未引起太多討論。但回顧Bud Selig任內對MLB的貢獻:淨營收由12億美元躍升至85億美元,球隊均值由1億1千萬美元提升至7億440萬美元,球員平均年薪由100萬美元漲至320萬美元,這位號稱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理事長倘確定退休,絕對是大聯盟發展史的關鍵分水嶺。
MLB自1920年起創設理事長乙職,目的在杜絕賭徒不當介入球賽,首任理事長Kenesaw Mountain Landis擁用至高權力懲處球員或球團老闆,以防止1919年黑襪事件重演。之後,理事長乙職演變為專責美國職棒大、小聯盟的運作,並處理市場、電視、勞資關係等重要行政事務,理事長表現良窳,與MLB興衰息息相關。
Selig 是MLB第九任理事長,於1992年以代理身份接任, 1998年扶正,掌舵已逾22年,在這將近4分之一世紀的歲月裡,他推動許多變革,帶領美國職棒漸進轉型,賦予百年產業新風貌,他對於美國職業棒球之貢獻,就像索羅門王之於以色列,運用其超人智慧,為王國創造大量的財富和無上的權利。Selig的領導風格與管理手腕,堪稱當代職業運動的重要典範之一。
臨危接任,多重挑戰
早在19世紀中葉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即有職業棒球隊,歷史悠久,是美國人最喜愛的運動之一,號稱是美國全國性的娛樂活動(national pastime),想瞭解美國精神,必須先瞭解棒球。但這項全國性的運動自上世紀的80年代起,面臨內、外多重挑戰。
首先由David Stern領導的美國職業籃球(NBA)來勢洶洶,80年代塑造塞爾提克綠杉軍與洛杉磯紫金王朝對決,90年代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降臨,創造芝加哥公牛隊六連霸,全球為之風靡,NBA市場快速國際化;另一方面,衝撞激烈的美式足球,球賽血脈賁張,每隊一年雖只打16場,但場場爆滿。兩大職業運動節奏明快,相較之下,美國職棒則顯步伐緩慢,票房與收視率皆呈同步衰退。
內部挑戰是自由球員制度的誕生與市場萎縮而衍生的緊張勞資關係。自70年代初至1994年期間,球團與球員因錢鬥而面臨多次罷工、關館危機,尤其以1981年和1994年最為嚴重,後者甚至導致季後賽和世界大賽的取消,全美球迷不爽到極點,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還因此介入調停,其後雖於1995年復賽,但觀眾反彈,不願進場,票房遲未回復元氣。
Selig前一任理事長Fay Vincent因為無法妥善處理市場衰退後日益尖銳的勞資關係,而於1992年黯然下臺,隨即由當時還是密爾瓦基釀酒人隊老闆的Selig接任。
Money Talks:賺錢才是王道
Selig一開始僅被委以代理理事長身分,亟須證明自己具有率領MLB突圍的本事,因此,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吸引更多球迷入場、提升MLB總體營收,歸納大致有下列幾項重要作為:
首先是重劃賽區,引進外卡制度:1994年以前,只有國家、美國聯盟的東、西區冠軍的進入季後賽,4個球隊捉對廝殺,再打世界大賽,最多兩個回合28場比賽就結束了。1994年起,MLB決定每個聯盟增設中區,各區冠軍可進入季後賽,另加一支戰績最佳的外卡(wild card)球隊,每年有8隊晉級,比賽由兩輪增為三輪,各隊進入季後賽機會大增,對季賽的票房和球賽精采度產生加乘效果,2012年進一步加入兩支外卡球隊,每年有10隊參加季後賽。過去兩年季賽分別戰到最後一天或加賽,方確定晉級球隊,票房、收視率自然跟著水漲船高。
其次是擴增球隊數目,調整球隊區位:Selig就任後積極評估增設球隊,以擴大市場利基。MLB先於1993年同意增設科羅拉多洛磯隊與佛羅里達馬林魚隊,1997年又讓亞歷桑納響尾蛇隊與坦帕灣魔鬼魚隊加入,同時收購票房欠佳的加拿大蒙特屢博覽會隊,將其遷往美國首都華府,改名為華盛頓國民隊,以提升大聯盟總體票房營收,增加對外洽談商業合約的籌碼,如有線電視網的轉播合約、商品授權等。
再者,開創跨聯盟比賽,並將之常態化:以往只能在世界大賽欣賞的跨聯盟對戰組合,如地鐵大戰(紐約)、風城大戰(芝加哥)、公路大戰(洛杉磯),開始於1997年起的季賽試辦,這項安排讓媒體有更多的話題抄作,如誰是紐約最具攻擊力捕手?大都會的Mike Piazza還是洋基隊Jorge Posada?史上最強的指定打擊David Ortiz的守備能力如何?在在製造媒體話題,刺激球迷觀賽。
第四,平衡球隊實力:引入「營收分享」(revenue sharing)和「豪華稅」(luxury tax)機制,同時規定每隊與新秀簽約金上限。Selig體認職業棒球本質是資本主義,但完全競爭的自由市場,將為MLB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將導致球隊營收失衡而實力懸殊,減損比賽精采度。為避免自由球員制度誔生後,大市場球隊砸錢簽球員的豪邁作風,使許多中、小型市場的球隊無力與豪門球隊競標之兩極失衡趨勢,Selig說服球團老闆採行上述機制,換言之,就是大市場球隊補貼小市場的球隊,以減少各隊實力差距,維持球賽精采度。
第五,創設Jackie Robinson Day:Jackie Robinson是美國首位登上大聯盟的非裔球員,他於1947年加入布魯克林道奇隊,是美國職棒史上打破種族藩籬的里程碑。但過去廿年來,美國非裔球員投入職業棒球的人數日益減少,本年世界大賽,紅襪與紅雀兩球隊竟只有一位板凳球員Quintin Berry係非裔,自然難引起黑人球迷的共鳴,大大衝擊美國黑人觀賽意願。為挽回此一頽勢,MLB於1997年將Robinson球衣號碼42號退休, 2004年更進一步每年4月15日訂為Jackie Robinson Day,這一天,每位球員都要穿上Robinson當年42號球衣,代表大家不分膚色種族,都在同一球場上競技。
最後,推行棒球世界經典賽(The World Baseball Classic):早在奧運將棒球移除正式競賽項目外,Selig就和世界棒球組織研商採行足球世界盃模式,辦理全球職業棒球的世界大賽。Selig說服MLB球團老闆,尊重旗下球員參賽意願,讓各地球迷可以看到美國年薪上億的大聯盟球星與各國好手齊聚一堂競逐,以進一步將MLB行銷世界各地。
所羅門王的成功秘訣
上述只是Selig任內較重要的建樹,另有許多措施,限於篇幅,實難一一列舉。美國職棒百年發展積累的傳統與觀念,有時成為改革包袱,Selig每遇阻礙,既鬥也和,總能策略性地達成目標,適時讓媒體報導,順勢抄作球賽,再端桌上菜。筆者認為他的成功祕訣大致可歸納成下列幾項原因:
熟悉MLB生態,對症下藥:Selig 於1970年買下密爾瓦基釀酒人隊,當時只有36歲,直至58歲接任MLB理事長前,他有長達22年的老闆經驗,深知球團經營的甘苦。這個歷練,使他對其他球團老闆的性格與球員工會的強悍,瞭若指掌,所以接任理事長後,不僅無需適應期,更是胸懷盤算,深知職業運動是赤裸裸的資本主義,盈利才是王道,只要能賺錢,沒有神聖不可撼動的傳統。
妥善處理與球團老闆的關係:理事長與球團老闆關係相當微妙,沒有老闆的支持,無法久居該職,看似是後者的下屬。前任理事長Fay Vincent就曾抱怨頂頭有27位大老闆(當時只有27支球隊),每位都很難伺候。Selig身段柔軟,優游在各球團老闆,並將「球團老闆─理事長」看似上、下從屬的關係,施以墘坤大挪移,搖身一變成為英國內閣制的首相,是First Among Equals,球團老闆如閣員,聽命於理事長(首相)的領導指揮,讓老闆們每年心甘情願奉上2,200萬美元的年薪,這份薪水,相當舊金山巨人少主Tim Lincecum在2013年的年薪,排名全大聯盟球員第9位。
手腕靈活,長於協調:Selig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馬基維利描述的成功君主特質:狐狸的狡滑與獅子的勇猛,這些特質形塑他的神奇的溝通能力,尤其是說服大市場的球團老闆接受乍看有損自身利益的作法,如營收分享、豪華稅等。此外,他雖偶爾與媒體、球團老闆或球員工會衝突,但所有的爭執彷彿是他理性算計的一著棋,衝突是尋求妥協的前奏,他總能在激烈的爭吵後,迅速尋求各方均可接受共識,平息紛爭。美國資深運動記者即認為Selig當年如果未走入職業運動產業,應該也能在政壇闖出一片天。
勇於攤牌、大破大立:Selig長於溝通協調,這不意味他只搓湯圓,怯於變革。有人稱1994年球員罷工導致季後賽與世界大賽泡湯,即展現Selig運用邊緣政策(Brinkmanship)和球員工會攤牌的決心。雖然最後結局兩敗俱傷,造成MLB百年歷史的重大憾事,但也有論者認為經歷此一衝擊票房的事件,亦讓雙方體認停賽或罷工無法創造雙贏,只有理性才能創造共榮,間接促成其後長達廿餘的大和解時期。
與時俱進的全球思維。Selig於1992年接任理事長乙職時年近六十,但其思維總是與時俱進,緊抓全球化浪潮,推動棒球經典賽、鼓勵球團建立健全海外選秀制度,彷彿是位大魔術師,腦袋裡永遠有各式各樣的賺錢點子,即使任期只剩一年,他還是像位魔戒裡的白袍巫師,四處奔走,永不停歇。他堅持美國職棒須持續改革,開創新面貌,以吸引新世代球迷進場。
猶太人天生的精明頭腦:Selig和國際知名金融抄手索羅斯(Soros)出身背景相彷,同樣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出生於匈牙利的猶太人,戰後舉家遷移到美國,追尋新生活。兩人父親均是成功的生意人,自幼耳濡目染,骨子裡深諳賺錢之道。Selig大學主修美國歷史與政治,原想投身學界,畢業前在父親的催請下,協助經營自家汽車經銷事業,自此一頭栽進商業圈,憑著猶太人天生精明的生意頭腦,累積財富,再加上其自小對職業棒球的著迷,進而買下球隊,一展鴻圖。
奮戰不懈的索羅門王
Selig年代堪稱是輝煌與醜聞交織,各界雖承認他對MLB的貢獻,但1994年大罷工與其後球員濫用禁藥,卻是其任內兩大負面資產。前者雖因近年和諧的勞資關係而逐漸被淡化,但麥奎爾、索沙、邦茲兢逐單季全壘打紀錄的爭議,卻仍歷歷在目,這幾年球員違規的傳聞,也未曾消逝。這位美國職棒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執行長,已年屆八十,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所幸,Selig不同於索羅門王晚年沈溺於舊日成就,他始終未曾忘記年輕時研究歷史的初衷,至今仍為己身的歷史定位,汲汲奮戰,盼為大聯盟留下更多正面資產。
這幾年,MLB雷厲風行,採行美國各大職業運動之中最嚴格的藥檢,球員一旦違禁,絕對鐵腕禁賽,2011年度MVP Ryan Braun與身價最高的Alex Rodriguez,皆難逃懲處。對這些大牌球員的開鍘,處處可見Selig鋼鐵意志,其顯示他急於將禁藥逐出美國職棒,抹去過去十餘年的禁藥陰影。當然,上述的變革不全歸功Selig一人的功勞,球團老闆的支持、球員工會的配合、大環境的變化等,都是推波助瀾的成功因素,但不可諱言,Selig能同時取得勞、資雙方共識與各界支持,實居首功。
MLB近年持續改進球賽規則,如明年起擴大以即時重播檢視裁判決,避免人為疏失影響球賽結果;另外,禁止跑壘者在本壘板衝撞捕手,也可能在明年試行。在Selig領導下,許多牢不可破的傳統規則,正被挑戰與重塑,在在顯示MLB求新求變,拓展市場的決心。Selig日前受訪時,大膽斷言十年後,大聯盟呈現的風貌將超乎我們這個世代的想像,這是他的遠見,也是其向球團與球員的喊話,盼大家勇於接受變革,勿劃地自限,坐失球迷流失。
職業運動是資本主義的極緻表現,除了球員在場上的精采球技外,其背後的商業運作、管理模式,其實不亞於球賽結果。中華職棒年產值約新臺幣10億元,市場規模乍看不大,連擁有最多球迷的兄弟象,在不堪連年虧損後,本年易手經營。但換個角度思考,表示中職營收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棒球是我們的國球,球迷觀賽熱度,皆不遜於日、韓鄰國。如果進一步觀察MLB許多球隊所在之城市人口,不過區區數十萬,和我們五都動輒上百萬人相比,人口規模絕不是產業蕭條的藉口。
從MLB的成功發展經驗,在全球化的時代,職業運動無法再以傳統產業模式經營,球員的薪資與老闆的營收,亦非零和關係,而是勞、資共榮,相互拉抬。簡單來說,職業運動需要熠熠發亮的球星吸引球迷觀賽,而高薪又是塑造球星的重要元素,球星拉抬球隊,球隊推升球星,彼此加乘,讓營收成長。MLB球星薪水屢創新高,統一獅今年以高薪簽下旅美球星郭泓志,義大棒球隊在2012年捲起的Manny旋風,正就是運動行銷的成功典範,再次印證中職亟待挹注新思維,方為王道。
Selig在日理萬機的理事長職務外,仍勻出時間在美國知名大學法學院講授「運動法律與政策」,其經營理念與手腕,對於亟欲重振職棒榮景的臺灣,頗具參考價值。如果Selig退休後願意走訪亞洲,以學者身份為我們上幾堂課,講授如何吸引更多球迷進場、處理勞資關係、改進自由球員制度等,屆時必可為中華職棒帶來極具啟發性的視野,其成效絕不輸給大聯盟球隊訪臺或Manny來臺的旋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