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建民有機會重回大聯盟

對喜愛王建民球迷來說,2016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去年美國職棒總冠軍堪薩斯皇家隊,一開春就宣佈與王建民簽下小聯盟合約,新聞披露時,撰稿的美國記者還特別提醒讀者,王建民仍在美國職棒體系投球;他剖析,先發輪值薄弱的皇家隊,只要王建民健康穩健地投下去,應該還有機會重回大聯盟。

或許是因為王建民在全盛時期的表現太令人折服,看到他能繼續在美國職棒體系奮鬥,比看到陳偉殷與馬林魚簽下高額合約,更振奮人心。

這幾年,國內與論一直討論王建民可能赴日本投球,或回來加入中華職棒,有些是球迷主觀期盼,有些純屬臆測,更多人想問:王建民為什麼在看似身手漸退化運動員高齡,仍堅持留在美國打拚?

追逐大聯盟美夢並非坦途

大家都說美國好萊塢是世界夢工廠,事實上,資本主義原本就是由各種不同的美夢架構,驅使人們義無反顧地逐夢。尤其是職業運動,每年上看百萬美金的高薪(職棒大聯盟球員平均年薪高達300多萬),客場比賽搭乘專機,入住六星飯店,擁有大批粉絲追逐,享有崇高社會地位,如果能在職業聯盟站穩腳步,簡直就是當代社會的神人(Demi God)。只是,遂行美夢的路途艱辛,並非一路平坦,許多時候,美夢和惡夢只有一線之隔。

在職業運動裡,贏家才是大眾關注的焦點,輸家往往被忽視,很少有人關心,美國小聯盟的球員,如何在微薄的薪資下,熬過艱辛的日子。據統計,美國每年職業棒球選手近萬人,當中只有千餘人可以擠進大聯盟40人名單,長期待在大聯盟的人更少,像王建民浮沈大、小聯盟的選手,不勝枚舉。

小聯盟球員在季賽的月薪大約只有1,100美元,未達美國的最低薪資,季後則沒有任何薪水收入。更讓人驚訝的是,因為上世紀70年代大法官的恐龍判決(Flood V. Kuhn),職業棒球的勞動條件,竟不受聯邦政府勞工法規的規範。

2014年,終於有小聯盟前棒球選手提出集體法律訴訟,狀告大聯盟及球團,要求球員的薪資能適用相關勞工法規,確保小聯盟球員有起碼的收入與勞動保障。經過兩年努力,已有上千名球員加入這宗集體訴訟(現役球員大多不敢加入,怕得罪球團),伴隨官司升溫,近年已有更多人關心小聯盟球員。

艱苦的小聯盟生活

聖地牙哥教士隊前投手海赫斯特(Dirk Hayhurst),退下球衣後,陸續寫了幾本自己在大、小聯盟的生活,如”Bullpen Gospels””Out of My Own League””Bigger than the Game”等書,生動描述待了7年的小聯盟的日子:搭乘長途巴士趕赴客場出賽是常態,經常還要忍受半夜從酒吧狂醉的室友將房間搞地一糊塗的慘況;季賽時必須和三兩位隊友合租一間公寓,以節省開支;季末後回到老家和祖父母同住,偶爾兼職擔任棒球營示範投球,或在連銷的電器行打工糊口,更困難的是,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形下,還要保有巔峰的體能和球技(詳請參考Aero的運動迷日誌)

海赫斯特大聯盟生涯不算順遂,職涯起起伏伏,未曾完整在大聯盟待上一季,但這種經歷反倒磨出他豁達的人生觀,總能以戲謔自嘲,看待小聯盟艱辛的日子。寫作背後更重要的意涵,在替小聯盟球員發聲,尤其許多遠渡重洋來美國打拚的拉美裔球員,打球是脫離貧窮的唯一路途,從小全心投入運動,未受過正規教育,如果不能升上大聯盟,也無其他謀生能力。對這些沒有回頭路的球員來說,如果嗑禁藥有助進大聯盟打球,why not ?美國輿論在讉責拉美球員濫用禁藥時,何曾反省球團並未提供一個健全的訓練環境?

一個你不願留名的所在

美國知名運動作家費恩斯坦(John Feistein)2014年出版的「在一個沒有人知道你名字的地方─職棒小聯盟生活」(Where Nobody Knows Your Name – Life in the Minor Leagues of Baseball),他以感性筆法,交錯描繪十多位聯盟球員、裁判、廣播員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在小聯盟的日子。

舉例來說,書中提及伊拉頓(Scott Elarton),他在199418歲時,太空人首輪相中的大物投手,24歲就為休士頓太空人隊拿下17勝,之後因為傷痛與酗酒問題,2008年消失大聯盟,2011年再度回到費城人隊的小聯盟體系奮戰,可惜一直無法再升上大聯盟。他咬牙苦撐,最後終無法成願,無奈放棄,在2015年高掛球鞋,轉任海盜隊小聯盟球隊的投手教練。

波塞尼(Scott Podsednik)曾於2005年第二場世界大賽打出再見全壘打,幫助白襪清盤太空人隊拿下冠軍。兩年後,他失業了,成為棒球浪人,流離在堪薩斯、芝加哥、費城和波士頓各大城,追尋任何一個重回大聯盟的機會。

另外,創下在小聯盟待最久紀錄才升上大聯盟紀錄的指定打擊者林塞(Jon Lindsey)。他在小聯盟熬了16年,直到近34歲,才被道奇隊召上大聯盟,但隔年春天,他又面臨無球可打的危機

還有率領光芒隊3A隊史上最多勝場的總教練蒙陶悠(Charlie Montoyo),他自1996年球員退休後,就在小聯盟體系執教,被公認為美國小聯盟球隊裡,最佳總教練之一,懂得開發年輕球員的潛能。在小聯盟磨了近廿年後,才在2015年升任光芒隊3壘教練。

對這位備受敬重的教練,生命中最牽掛的不是球場上的勝敗,而是球場外的家人:他有位兒子,天生心臟缺陷,出生後,陸續動過四場大手術。對蒙陶悠來說,球季前和家人告別,遠比執掌球隊還要難上數百倍。

低谷盤盪的奮鬥,照見真實人性

在這本書裡,還可以找到其他在小聯盟奮鬥的工作人員的動人故事,從球賽轉播員、場地維護人員、裁判等,他們在各自職涯路途裡,追求一個共同的美夢:離開這個無名的所在,升上大聯盟。

在小聯盟裡,並非真的無人知曉你的名字,而是沒人想在這地方留名,大家都想在大聯盟揚名立萬,絕不想以小聯盟作為職涯的最終註腳。不僅球迷不會用心記得你的名字,這些人也不想在小聯盟被記住。只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完成美夢,如何彌平現實和夢想的差距,體現每個人的生命韌性和人生智慧。這本書的戲劇張力,完全不輸魔球(Moneyball)一書。

沈默王牌的強大意志力

筆者覺得王建民堅持留在全球棒球競爭最激烈的國度奮戰,是一個很Man的決定。他在洋基隊的全盛表現,引領我們這個世代深入瞭解美國職棒的各個面向,球賽、薪資仲裁、球場、自由球員等,即使2008年後,他因傷浮沈大、小聯盟之間,但他沒有退卻,堅持留在美國一球一球地投下去,在中華職棒一連串烏煙瘴氣的假球賭博事件時,我們這些球迷,在幽暗的臺灣棒球氛圍下,看見一絲光亮與希望。

王建民堅持留美打拚,讓我深深覺得,他往日的風光輝煌,絕非偶然,他擁有的不只那顆又快又沈重的伸卡球,背後還有一股強大的意志力支撐,才是成就他連續兩年為洋基拿下19勝的王牌身手。

 套句剛離開人世不久的洋基名捕尤吉貝拉(Yogi Berra)名言,棒球是百分之九十是心理層面,另一半則靠體能,比賽尚未結束前,都不算真正結束後。在明年天天馬林魚時,希望也有機會看到王健民重返大聯盟的英姿。Let’s hope for the bes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